在很早以前,因為想要做的事很多,所以學會「規劃」這件事。像是每天的課業進度多少?復健強度頻率是否足夠?大考複習次數是否能達標?社團事務是否能達到要求?我總是喜歡規劃自己的時間與,與強力要求自己按表操課。
漸漸的在執行自己的放鬆行程時,應該無目的地的漂流,看到什麼吃什麼,臨時想玩什麼就去玩什麼,但因為習慣效率、規劃這件事,在短短的旅遊假期中卻塞進了很多任務,美其名是不想浪費珍貴的假期,只是卻忘記了這趟旅遊的目的--放鬆。
於是30歲以後,我每趟行程一天只給自己安排一樣任務。現在這個年紀則是2到三天一個任務,因為只想讓自己在這趟行程好好吃、聚會,如果可以也希望能去履行自己的承諾。所以突然的旅行,也突然的約孩子們聚餐,也突然的履行承諾。
以前當孩子畢業時總是保持著未來還有機會碰面的希望,而許下以後有機會吃飯的承諾。只是教書真的太忙了,忙到無法把自己照顧好,忙到無法履行這種承諾。只是去年的打擊讓我察覺,有時得好好珍惜自己所有在意的,也得即時履行許下的承諾,因為我們無法知道有沒有機會去執行,或是對象是不是能在那天安好。
這趟旅行的目的地一開始很模糊,想把悶壞的自己找一個地點肆意的放下腦中的雜念。只是沒察覺當時決定的地點,是潛意識幫自己決定的--放下之旅。台中與彰化,這兩個區域算是除了台北以外待最久的縣市。那裡創造出很多連結與回憶,也遺失了一些事物。
這趟旅行的第一天目的地是名為「放下」,我在彰化各種回憶地區走走停停,回憶、接受與釋然。最後心也不再難過,因為知道祂真的已經將自己的生命編織在我的人生中。第二天的目的地是「承諾」,因為在意才會與孩子們許下承諾,只是不希望在因為命運而失信於他們,所以在台中與不同教學、人生階段的承諾對象聚餐,喝喝咖啡、吃吃下午茶、晚餐或是在飯店閒聊,有緣所以相聚,有情才能續緣。第三天的目的為「自己」,因為以前在中部工作時,總有想做的事,但是因為忙碌而忽略自己,好多想吃的、想喝的,或是離開中部懷念的,可以趁這次機會好好彌補,最後一天的旅行就是在彰化與台中兩地,好好把過去忽略的那些重新審視。
規劃目的地,模糊化目的地。若是一直規劃自己人生的人,不妨偶爾放鬆休閒時模糊化,讓自己潛意識去幫你決定,因為那會是內心中最想要去做的事;如果平時都很模糊化自己的人,不妨在事情繁雜的階段試著為自己規劃吧!有無明確目的地的人生,無法說明人生的成功與優劣與否,那是因為不同的人生所走的路不見得相同,得到的與無法比較。但若能善用兩種方式去調和自我,何嘗不是一種圓滿的方式?
人生的目的地有人明確,有人還尚在尋找。旅遊的目的地有人規劃詳細,有人隨遇而安。只是所有的行程都一定要有目的地嗎?或是都不用有目的地?我想找一個舒服的,自在的方式就夠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