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曾經教給孩子們一個生物名詞"mimicry"
還笑著說mimi為了逃避被媽媽罵,
所以裝柔弱的哭了,
因此mimicry的意思是"擬態"
擬態分為很多種,
常見的三種為"貝氏"、"穆氏"與"攻擊性"
當然這幾種的目的是不一樣的,
所以擬態的目的不一定是為了"逃避"!
擬態的定義是生物模仿另一種生物,⋯⋯
而偽裝是生物模仿非生物!
這學期在內湖租屋,
除了離工作地點近些,
也希望多給予自己多一些溝通的時間和空間,
但是又不希望被孩子們認出來,
所以上下班常常戴著帽子"擬態"成別人,
漸漸的帽子成為我出門的必要配件。
究竟人為什麼要擬態?
為了感情?利益?避免傷害?
在教書生涯中,
我們常知道孩子們在老師面前、同學面前、家裡,
是三種不同的人,
當然在這三種情境中,
孩子為了能更適應這些環境應付不同的事件,
因而模仿他人衍生出不同的角色行為與個性,
我相信這是人的本能。
只是,
孩子常會因自己的或是他人的角色行為產生衝突,
而這衝突不僅僅是內在,
也常發生於朋友間,
於是造成內在與外在的世界更為混亂。
在大人的世界中也常面臨到這些衝突,
但是我們會明白我們要的目的,
接納這樣的自己,
然後讓這些衝突化為助力。
孩子們,
我知道有些人常會因達不成自己的目標,
而去擬態成”功課好、人緣好”的高手,
然後迷失自己,
甚者討厭原本的自己,
但是,為何不接受本來得自己,
接受被自己認為不完美的自己?
當接受這樣的自己後,
才能去改進而不是單純的模仿,
這樣才是真正的進步!
所以孩子們,
“擬態”只能短暫的幫助我們,
但是不能跟隨我們一輩子,
畢竟擬態只是模仿別的物種,
並不會成為”別的物種”更多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